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创作者
显示集合中的 232 名创作者
排序
姓名升序
姓名降序
日期升序
日期降序
232 creators
马若德
罗德里克·勒蒙德·麦克法夸尔(Roderick Lemonde MacFarquhar),(1930-2019),汉名马若德,英国历史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专精于文化大革命历史,曾任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 马若德出生于英属印度的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父亲为英国外交官亚历山大·麦克法夸尔爵士。1953年,他从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毕业,获得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位,随后继续深造并于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远东研究硕士学位。1960年,他创立了讨论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由剑桥大学出版。1974年,他作为工党候选人进入英国下议院,1979年在撒切尔的保守主义浪潮中败选。此后,他进入哈佛大学任教。 马若德是文化大革命的资深学者,他著述的三卷本《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被视为该领域经典。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文革中的暴力与权力斗争,更深入探讨了毛泽东时期的精英派系斗争,并提出毛泽东政治博弈背后的思想逻辑。 他还著有《剑桥中国史》第15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与费正清合著),以及《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a href=”https://minjian-danganguan.org/s/minjian-danganguan/item/28”>沈迈克</a>合著)。 马若德早期学生、中国历史学者裴敏欣在<a href=”https://cn.nytimes.com/obits/20190214/roderick-macfarquhar-dead/dual/”>为《纽约时报》写的马若德讣告中如此评价他</a>:“马若德是个思想家——他研究大问题、大思想。他对政治清洗非常感兴趣,文化大革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清洗活动之一。与许多研究文革爆发后红卫兵暴力行为的历史学家不同,马若德专注于始于1950年代的精英派系斗争。他曾是一名记者,70年代在英国议会担任了五年议员,这些工作帮助他了解政治运作。通过专注研究毛泽东残酷的政治博弈,马若德教授阐明了这位领导人的思想状态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阵仗。” 马若德的学术工作影响了对中国的理解。他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在非官方历史研究者中流传,影响了诸如《记忆》等中国地下出版物的作者。他于1986年至1992年担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至2006年再次担任这个职务。在他的领导下,这个中心吸引了各种各样对中国充满好奇的人——商人、外交官、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辩论和学术研究来了解这个国家。“六四”之后,他接收了学生领袖王丹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学习,为流亡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的重要平台。 2019年2月10日,马若德因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88岁。
魏煜格
魏煜格(原名魏时煜,笔名闽燕墨雨),纪录片导演。魏煜格九十年代留学加拿大,获阿尔伯塔大学电影学博士和卡尔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001 年,她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和制作,2003 年起开始制作拍摄纪录片。她的长片和电视纪录片作品包括《崔健: 摇滚中国》 (2006)、《红日风暴》(2009,与彭小莲联合监製、导演、编剧)、《金门银光梦》(2014)、《王实味: 被淹没的作家》(2016)、《古巴花旦》(2018)、《跋涉者萧红》(2019)和《萧军六记》(2022)。她还著有多本专著,包括《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胡风:诗人理想与政治风暴》等。
沙叶新
单少杰
单少杰(1953—),学者。单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88年获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获教授职称,现已退休。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中国历史。单曾于2001年出版《毛泽东执政春秋》一书,从哲学角度分析毛泽东的执政历程及评价其功过。
申渊
作家申渊,本名陈愉林,1936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流放边疆劳改。1978年平反后,他恢复中共党籍,在体制内任职。1989年,因不满中共镇压64学生运动,他离开中国大陆移居香港。2007年他参与组织成立五七学社,常年投身于历史资料收集,主要从事反右运动研究。2019年12月28日,他在上海市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史卫民
司马璐
司马璐(1919—2021)为中共党史专家,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延安和重庆工作,与多位国共高层人物有过接触了解。他曾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华日报》办事处主任,曾受陈云指派到敌占区做地下工作,还当过朝鲜义勇队的中共代表。由于目睹党内斗争的残酷以及在党内屡受打击,他于1943年脱离中共,自此持续参与民主倡导活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创办《自由东方》杂志,组织“中国人民党”;后因中共迫害出走香港,在香港成立“中国自由作家联谊会““自联通讯社”,创办《展望》杂志和“中国问题研究中心”;1983 年移民美国,主持过《探索》杂志,并创办「中华学人联谊会」。 司马璐长期致力收集研究整理中共党史,个人著作有《斗争十八年》《中共党史暨文献选粹》《瞿秋白传》《中国和平演变论》《当代中国政治》《红楼梦与政治人物》《中共历史的见证》等二十余本。
宋柏林
宋柏林出生于红色家庭,其父宋维轼曾是解放军将领。文革时宋就读于北京的清华附中,是红卫兵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宋是最先见到毛泽东的学生之一。文革前宋坚持写日记,文革初期也未间断。他的日记中涉及清华附中红卫兵的部分被认为很有历史价值,文革研究者余汝信将他这一时期的日记编辑成书,书名《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宋永毅
苏晓康
孙立平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孙系辽宁绥中人,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孙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特邀研究员。孙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改革,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作出分析,著有《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等书。
谭蝉雪
谭蝉雪(1934—2018),广东开平人,1957年在兰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因言获罪被被划为右派。1958年8月,她和兰州大学另外41名右派师生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县劳动改造。在1960年大饥荒最惨烈的年代,兰州大学右派学生张春元(参见本站关于张春元的条目)、顾雁(参见本站关于顾雁的条目)等人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揭露真相、批判时政,谭蝉雪及北大学生、诗人林昭(参见本站关于林昭的条目)也卷入其中。《星火》核心成员日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谭蝉雪因参与《星火》被判入狱14年,1973年出狱,被安排在酒泉一家工厂就业。1980年平反后,谭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后任职于敦煌研究院,1998年退休后移居上海,2018年6月1日病逝。 从2004年开始,谭蝉雪致力于为《星火》杂志及历史立传,十几年中她远赴兰州、天水各地搜集资料,完成并出版了《星火: 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一书。她还与友人一字一字整理林昭在狱中写下的血书成《林昭文集》,为这段历史留下珍贵纪录。
谭合成
谭合成(1948—),湖南长沙人。谭的父亲曾是国民党将领;母亲为辛亥革命参与者之女,曾任国民大会代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谭在文革期间曾经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后来学习木工。1978年恢复高考后,谭考入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工作。谭爱好写作,其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后受到当时《芙蓉》杂志编辑赏识,随后进入该杂志社当编辑。1984年,胡耀邦派出1300余名官员前往湖南道县调查1967年发生的大屠杀。谭作为媒体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在当地获得大量机密文件和访谈资料,完成了十万字的纪实文章。但不久后,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开始,谭被告知其文章无法发表。谭决定继续调查,多次独自前往道县做采访、补充原稿,并于2010年经由香港由天行健出版社出版《血的神话——1967年湖南道县文革大屠杀纪实》,全书共九卷、83章、超过50万字。根据谭的调查,从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的66天里,有 9千多村民因被扣上反革命罪名而被杀或被迫自杀,其中包括妇女儿童。
谭作人
唐德刚
老虎庙
张世和,(1953年9月27日—)网名老虎庙,陕西西安人,公民记者、纪录片编导,人权行动者。 张世和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任职于陕北地区公安部门,平反后担任过林业部副部长。文革期间,他的父母遭迫害双双入狱。1970年,还未成年的他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送到山里修铁路。<a href=“https://www.chinafile.com/library/nyrb-china-archive/my-responsibility-history-interview-zhang-shihe ”>他在采访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的经历</a>: “我被派去修西安到青海的铁路。有 190多人死在那里。我们当时才十几岁,要背将近 40 斤重的水泥袋。 大家挑着两袋水泥上山,很多人的身体就这样毁了。专业轨道工一个月能铺28米,我们铺了37米。” 文革后,张世和曾在陕西钢厂干轧钢工。1983-1990年,他曾开办中国第一家民营书店,八九民运后因无法售卖外国书籍以及受地方作协干预而关停。 90年代末期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张世和开始使用网名老虎庙,用骑行等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网上传播。2004年,他因现场拍摄发布北京王府井杀人事件,被《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媒体称为“公民记者的第一实践者”,他因此广受关注。他的记录多关乎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包括矿难、流民、访民等,共发布近千个视频,还发起过多项公益行动。 2013 年,<a href=“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2225772/a-long-ride-toward-a-new-china.html?searchResultPosition=6”>《纽约时报》发布了关于张世和的视频报道</a>,当时他正在中国骑行,拍摄关于中国农村的视频。如今,<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569775098”>他主要在 Bilibili上活动</a>,发布各种主题的访谈视频,包括对文革幸存老人、律师,以及学者谌洪果的访谈。2015-2021年间,张世和与谌洪果和江雪一起在西安经营“知无知”空间。 张世和也积极关注和参与人权行动,他曾为发起“新公民运动”的公盟和许志永拍摄视频和纪录片,还曾参与拍摄50多集系列人物访谈《努力走向公民社会》(本站亦有收藏),记录各界人士对公民社会的看法。2011 年,“茉莉花革命”爆发后,北京异议人士遭到严厉打压,张世和被遣送回西安,并在那里生活至今。 在采访(同上)中,他被问到既然他的电影无法在国内上映,为什么还要继续拍片,他回答说,希望自己能为后代留下一个记录,一个能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方舟:“你们一直问我为什么,但我不太擅长回答这些理论问题。我只知道我要继续下去,这是我对历史的责任。” 关于张世和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星火:中国的地下历史学家和他们为未来的斗争》(张彦,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社,2024 年)《中国猛博: 新媒体时代的民间话语力量》(编著翟明磊,香港天地图书)。
泽仁多吉
泽仁多吉(1937年—1991年12月25日),父亲为汉族,曾为国民党军官,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因负伤留在四川,母亲是四川德格当地的康巴藏人。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途经德格时,13岁多吉被父亲送去参军,入藏担任翻译,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吉曾在西藏军区工作,参加过1959年平息藏区骚乱以及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4年2月,多吉参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组建并运营《对流落国外的藏族同胞的广播》节目,1966年2月任边防科副科长。文革期间,多吉因部队里派系斗争激烈而受到整肃,被调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期间曾担任康定地方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以及甘孜军分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1990年6月,多吉回到拉萨上任西藏军区拉萨军分区副司令员。1991年12月25日,多吉因病去世。 多吉是一名业余摄影师,西藏文革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2006年,其女唯色将近三百张主要拍摄于1966至1970年的照片整理成《杀劫》一书在台湾和美国出版。
唯色
孙平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