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创作者

显示集合中的 232 名创作者

232 creators

王兵

王兵(1967- ),独立纪录片导演,生于西安,现生活工作于中法两地。 1992年,王兵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当时为了摄影创作,他曾对铁西区的工厂工人进行详尽观察。1995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系学习,在1998年成为独立电影导演之前,他在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铁西区》是王兵的第一部纪录片,于2002年拍摄,获得多个奖项。 王兵的电影以罕见的美感和毫不妥协的重力呈现出中国近期的经济转型中下岗的普通人民。其电影中含有一种美丽的悲剧色彩,角色生命的短暂性在他手中升华成寓言。这些作品深入反思现代中国进步的历史代价,也将现实性的电影推向了极致。 2009年,桑塔画廊在巴黎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两部纪录片:《和凤鸣》和《无名者》。从那以后,王兵制作了许多纪录片,如《三姐妹》(2012),《德昂》(2016),《煤钱》(2016),以及《方绣英》(2017)和《15小时》(2017),后两部作品在2017年雅典和卡塞尔两处的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 在2018年至2019年,王兵担任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的客座艺术家教授。 2017年,他的作品《方绣英》被授予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高奖项的金豹奖。同年,他也获荷兰阿姆斯特丹EYE艺术与电影奖,以表彰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王兵的重要个展包括:卢森堡城市中心(Cercle Cité)(2024),巴黎Le Bal艺术中心(2021),苏黎世艺术馆(2018-2019),旧金山CCA沃蒂斯学院(2016),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4)。2018年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和西班牙电影图书馆曾举行他的大型调研性个展。 他曾参与多项群展,包括: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MAK),维也纳(2023);瑞士日内瓦摄影中心(2022)黑尔福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华盛顿特区纺织博物馆(2020),鲍登学院艺术博物馆(2019),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17),布鲁塞尔史坦贝克文化中心(2017),全州国际电影节(2015),上海双年展(2014),米兰影人电影节(2010)。 他的作品被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中国香港M+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希腊雅典国立现代美术馆,法国巴黎国家造型艺术中心。

王剑虹

索帕洪·苏吾罗夫

索帕洪·苏吾罗夫(Sopakhun Süwürüp)是20世纪维吾尔族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将领。他是在1930-1940年代维吾尔族民族解放革命的重要参与者,曾担任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民族军指挥官。1949年末中共侵占新疆后,他因历史问题长期遭受政治迫害。 <b>早年经历与军事生涯</b> 索帕洪·苏吾罗夫1915年5月生于新疆哈密县阿斯塔那(二堡)乡。1931年,少年索帕洪亲历哈密维吾尔民众反抗军阀金树仁统治的起义。1936年,16岁的索帕洪考入黄埔军校乌鲁木齐分校,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新疆军阀盛世才控制的喀什第31骑兵团,历任排长、连长及团部参谋等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944年盛世才调离新疆后,索帕洪升任国民党驻疆部队第46师第9连连长,驻防乌鲁木齐周边。 <b>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转折</b> 1944年末,新疆伊犁爆发了维吾尔、哈萨克人民的民族解放革命,当年11月12日,伊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宣告成立并组建民族军。1945年2月,驻守独山子油矿的索帕洪率手下国民党第46师第8、9民族连起义,突破国民党军队围剿后,带领106名维吾尔士兵成功抵达民族军控制区,由此晋升为上校指挥官。同年7月,他受命指挥民族军南进部队,先后解放了南疆的拜城和温宿县,并围困阿克苏国民党守军。1945年10月,经过苏联调停,伊犁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在乌鲁木齐进行和平谈判,索帕洪率领民族军南进部队撤回伊犁。返回伊犁后,民族军南进部队整编为第5骑兵团(特克斯骑兵团),索帕洪获"战斗英雄"称号。直至1949年中共侵占新疆前,他始终担任民族军总指挥官的重要职务。 <b>政治迫害与晚年</b> 1949年后,索帕洪被列为"可疑分子",先后经历思想改造、政治审查。1954年民族军解散后,他被转业至新疆公路局当普通干部,1958年被划为"地方民族主义分子",文革期间遭到红卫兵迫害。尽管1978年后中共民族政策缓和,索帕洪所撰写的历史题材文章和回忆录仍遭长期审查,代表作《我穿过的河流》在其逝世十年后(2011年)经删改方得出版。 2001年12月17日,索帕洪·苏吾罗夫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86岁。

苏云古丽·恰尼谢夫

苏云古丽·恰尼谢夫,1940年出生于乌鲁木齐一个受过教育的塔塔尔族家庭,小学就读于乌鲁木齐一所塔塔尔学校,中学就读于乌鲁木齐第二中学。1957年,她考入新疆医学院。大学期间,她对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感到厌倦,并公开反对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虚伪的少数民族自治制度。1962年毕业前夕,她与几名同学秘密组建了"东突厥斯坦劳动人民党",并担任该组织的秘书。由于中国公安机关安插在学生中的密探告密,该组织被揭发。同年4月29日,苏云古丽与同学阿布力孜、艾合买提、萨吉达等数十名维吾尔青年学生被捕。 入狱后,苏云古丽与萨吉达被关押在乌鲁木齐市第二监狱。经历一年多的监禁和严酷审讯后,她被认定为政治犯,判处长期监禁。1963年8月,她被转移至乌鲁木齐西部的西戈壁劳改营,在这里与其他政治犯一起接受强制劳动,遭受非人待遇。青春的朝气与对未来的希望逐渐被摧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苏云古丽从西戈壁劳改营释放,却面临更残酷的命运。当局将她押往乌鲁木齐南部的南山人民公社,在群众监督下进行劳动改造。戴着"政治犯"帽子的苏云古丽,在此经历了比监狱更黑暗的岁月:白天超负荷劳动,夜晚被拉去参加批斗会,被迫当众自我批判、忏悔。十余年的青春就这样在南山公社的精神肉体双重摧残中消磨殆尽。 1970年代后期,尽管文革结束,中共的民族政策稍微软化,但苏云古丽等政治犯的处境毫无改善。她在七十年代中期与同病相怜的青年拉提夫结婚,并迁往丈夫家乡塔城。但即使在塔城,她也无法过上正常生活,始终处于"人民专政"和政治高压之下。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政府批准新疆境内的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历史上自俄国迁入的少数民族移居澳大利亚的申请。在自己的家乡找不到出路的苏云古丽全家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于1982年移民澳大利亚,终于挣脱了中共的控制。 移澳后,苏云古丽积极参与在南澳大利亚州渐渐形成的东突厥斯坦移民社群的活动。为确保母语的延续,她主动承担南澳维吾尔语学校的教务工作和校长职务。同时,她通过向联合国等国际人权组织提交报告,揭露中共在东突厥斯坦对维吾尔等土著民族实施的同化政策。她还协助著名维吾尔诗人艾合买提·伊格姆巴尔迪成功移民澳大利亚。此外,她长期担任1994年在澳成立的"突厥斯坦协会"理事会成员,并兼任财务主管等职务。 移民后的岁月里,厄运仍伴随着苏云古丽:1985年她的父亲病逝;1988年,她49岁的丈夫拉提夫也英年早逝。此后她与子女在澳大利亚相依为命。 除《被眼泪浸湿的土地》外,她还曾出版记述其家族历史的专著《玛纳斯河畔的囚徒》。

董郁玉

董郁玉(1962- ),辽宁抚顺人,评论员、编辑、记者,辽宁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董郁玉于1987年到《光明日报》评论部工作,随后因参与1989民主运动而被下放一年。 1998年,为了反对《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董郁玉和施滨海合编了《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政治中国》是1989年后为数不多的提倡政治改革的书籍,书中多篇文章呼吁宪政、民主、法治、人权。《政治中国》出版后,第一版三万册很快售罄,但官方很快将其封杀,禁止再版。 董郁玉是2007届哈佛尼曼学者,2010年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在北海道大学做客座教授。 董郁玉还为多个海内外的中文媒体期刊撰稿,在《炎黄春秋》和《纽约时报》中文网皆有发表。 2022年2月21日,董郁玉与一名日本外交官用午餐时,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以“间谍罪”为由逮捕。2024年11月29日被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但是,董郁玉家属对判决结果提出质疑,称官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董郁玉进行过间谍活动,认为他因长期倡导宪政、民主而被官方污蔑为间谍、叛徒。 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华大使对判决表示谴责,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和诸多其他记者保护组织也一直对董郁玉一案表示关注。

蔡铮

蔡铮1965年生于湖北红安。 1981-1984年于黄冈师专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回老家务农。 1985年10月参军,服役于北京空军某部。 1990年退伍后于老家中学任教。 1991-1994年毕业于华中师大历史系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北京一家图书馆。 1996-2000年于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著有: 回忆录《一个解放军的1989》(明镜 2009); 小说集《种子》(长江文艺 2013); 散文集《生命的走向》、 小说集 《黄安故事》等。

谌洪果

谢幼田

赵亮

赵亮(1971—),纪录片导演,摄影、录像艺术家,199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3年 起工作生活在北京。赵亮的纪录片作品大多涉及社会议题和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个人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包括《上访》《告别圆明园》《罪与罚》等。其电影作品曾在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等首映并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艺术作品也在国际摄影中心(纽约)、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利斯),和世界文化宫(柏林)等众多艺术馆和博物馆展出。

郭于华

陈昭

韩东方

韩东方(1963年—),中国劳工活动家,曾与八九民运期间参与创建北京工人自治联合会,“中国劳工通讯”组织创办人、主任。 韩东方祖籍山西,出生于北京。1980年高中毕业后参军,被安排在北京当狱警。不满于军队内的腐败现象,他开始提出质疑,导致他失去晋升机会,多次提交入党申请被拒。离开军队后,他曾短暂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1984年,他进入北京铁路局,成为一名电工。1989年,他参与天安门抗议活动,并和其他工人一起成立工人自治组织“北京工人自治联合会”(以下简称“工自联”),以区分于由官方控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6月3日晚解放军对抗议者进行武装镇压。工自联后被认定为非法组织,其领导人则被认定为“在首都煽动和组织这场反革命暴乱的重要分子”,韩东方成为中国政府头号通缉对象。韩后来向警方自首,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监禁22个月,直到1991年4月因结核病保外就医,在美国接受了为期一年的治疗。他于1993年8月15日返回中国,并立即在广州被捕,被驱逐出境,送往香港,韩自此在香港定居。 1994年,韩东方创办“中国劳工通讯”组织,致力于推动中国工人运动。该机构监测中国工厂的情况、协助工人维权、帮助国内劳工NGO介入罢工和集体谈判。面对中国的高压政治体制,韩东方坚持尝试说服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分会代表工人进行谈判,而不是站在资方一边。在发生侵犯工人权利的事件是,韩会打电话给当地工会官员,试图让他们采取行动。 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不断收窄,劳工活动人士不断受到监控、骚扰和抓捕。2024年接受<a href="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41111/china-labor-rights-han-dongfang/">《纽约时报》采访</a>时,韩东方表示,他确信中国的国家安全部门和香港的国安警察正在监视他的办公室。但他说,“我宁愿公开,也不愿躲藏。” 2011年,该机构开设网站,分享中国及其他国家工人的资讯和行动经验。25年来,中国劳工通讯出版了数十份中英文报告,涉及中国工人的情况、集体行动以及工会改革研究等。网站上还有罢工地图和工伤事故地图,跟踪工人行动和工作场所安全问题。韩东方还曾在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频道主持《劳工通讯》广播节目,内容为对中国工人及工会官员的采访。由于官方审查,中国劳工通讯的网站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防火墙拦截、无法登陆的状态。 该机构于2025年6月12日宣布解散,解散声明称是因为资金问题,但相关人士认为其被迫关闭与香港国安法开始实施后,香港政治环境日益紧缩有关。解散声明发布后第二天,机构网站已无法访问。
显示第 221–232 条结果,总计 232 条
  • «
  • 1
  • ...
  • 7
  • 8
  • 9
  • 10
  • 11
  • 12(current)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