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2 个项目
档案形式:电影及视频
档案主题:Mao Zedong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2 items
电影及视频
和凤鸣
《和凤鸣》是导演王兵的第二个纪录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和凤鸣的叙述,记录了中国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个个体经历的漫长而悲惨的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饥饿、死亡以及人格上的摧残。1960年,她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的生命危在旦夕,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吃的,冒着大雪赶到她丈夫劳动的农场,然而,她的丈夫已经被饿死了。 在以后的20年里,和凤鸣头戴右派帽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苟且偷生地活着,直至1979年被平反,1991年她重返自己丈夫死去的劳教农场,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坟堆,然而最终她没有找到。晚年的和凤鸣不畏惧周围的压力,用笔和泪水将自己痛苦的生活记录下来。 《和凤鸣》于2007年在日本山形市举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获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电影及视频
红日风暴
1955 年 5 月,毛泽东发起了一场全国性“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第一场大规模文字狱。 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风是一位诗人、评论家、理论家、翻译家。他曾师从鲁迅,受其启发走上反抗旧社会、追求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他被认为是鲁迅新文学运动的继承人,曾任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部长,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曾创办《七月》和《希望》杂志,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左翼诗人和作家。因为秉持鲁迅的批判精神,坚持作家应该是独立的主观个体、而非共产党附庸的观点,胡风成为毛泽东的打击对象。据官方统计,这场运动中92人被逮捕、62人遭隔离监禁、73人被停职审查,2100人受到株连。虽然包括胡风在内只有3人被正式判刑,多名被认定为骨干“胡风分子”者仍经历了数十年的监禁和劳改。 导演彭小莲的父亲彭柏山(时任左联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也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在党内的代言人”这一罪名被监禁1年7个月,流放8年,并于1968年被殴打致死。 2003年起,彭小莲和闽燕墨雨走访了20多位仍健在的胡风案幸存者,历时五年多,拍摄制作出《红日风暴》。结合胡风本人的录音、对胡风案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以及国内外学者的采访,《红日风暴》完整地讲述了反胡风运动的全过程,以及这场运动对于受害者及其亲友持续二十多年的影响和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巨大身体和心理创伤。 作为第一部记录反胡风运动的影片,《红日风暴》讲述了这些较少为人所知的左翼诗人和作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参与革命。同时,该片也反映出毛时代针对知识分子的多场政治运动是如何一脉相承,统一于控制思想、铲除异己的总目标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