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46 个项目

使用以下过滤条件查找内容

  • 档案主题

    • 口述与亲历 (167)
    • 共产党党史 (146)
    • 公民社会 (113)
    • 民间思想史 (91)
    • 文化大革命 (71)
    • 知识分子 (68)
    • 言论与出版自由 (62)
    • 大跃进/大饥荒 (62)
    • 争取民主权利 (58)
    • 共产党政治体制 (56)
    • 反右运动 (49)
    • 饥荒 (46)
    • 毛泽东 (45)
    • 司法与人权 (45)
    • 八九民运和天安门镇压 (43)
    • 妇女与女权主义 (39)
    • 农民权利与农村问题 (25)
    • 早期共产党 (25)
    • 党内斗争与清洗 (22)
    • 公共卫生 (19)
    • 民间生活 (19)
    • 性与性别 (12)
    • 新冠疫情 (11)
    • 基于信仰的镇压和迫害 (11)
    • 劳工 (11)
    • 经济体制与改革 (11)
    • 教育 (11)
    • 少数民族 (10)
    • 宗教信仰 (8)
    • 土地改革(1947-1953) (6)
    • 信访制度及访民 (5)
    • 自然灾害 (5)
    • 自由主义 (4)
    • 白纸运动 (4)
    • 残障 (3)
    • 三峡工程 (2)
    • 拆迁移民 (1)
    • 环境 (1)

  • 档案形式

    • 图书 (173)
    • 电影及视频 (106)
    • 文章 (42)
    • 简报 (18)
    • 期刊 (9)
    • 官方文件及资料 (6)
    • 数据库 (2)
    • 展览 (1)

  • 年代

    •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 (168)
    • 毛泽东时期(1949-1978) (136)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69)
    • 大跃进/大饥荒时期(1958-1962) (52)
    • 反右运动时期(1957-1958) (48)
    • 民国时期(1912-1949) (35)
    • 习近平时期(2013—) (35)
    •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1935-1948) (11)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8)
    • 中国共产党江西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1928-1937) (7)
    •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1927-1937) (5)
    •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 (5)
    • East Turkestan Republic Period (1944-1949) (2)
    • 习近平时期(2013—) (1)

  • 创作者

    • 老虎庙 (60)
    • 艾晓明 (20)
    • 胡杰 (18)
    • 香港言语治疗师总工会 (6)
    • 依娃 (4)
    • 高华 (4)
    • 向承鉴 (4)
    • 胡平 (3)
    • 江雪 (3)
    • 李锐 (3)
    • 林昭 (3)
    • 武宜三 (3)
    • 徐友渔 (3)
    • 杨继绳 (3)
    • 中国劳工通讯 (3)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
    • 韩东方 (3)
    • 鲍朴 (2)
    • 陈永发 (2)
    • 崔卫平 (2)
    • 戴晴 (2)
    • 丁抒 (2)
    • 冯媛 (2)
    • 甘粹 (2)
    • 何清涟 (2)
    • Hu Feng (2)
    • 金辉 (2)
    • 李江琳 (2)
    • 廖亦武 (2)
    • 刘文忠 (2)
    • 刘晓波 (2)
    • 申渊 (2)
    • 宋永毅 (2)
    • 王力雄 (2)
    • 王年一 (2)
    • 王若水 (2)
    • 王晓林 (2)
    • 吴仁华 (2)
    • 武文军 (2)
    • 笑蜀 (2)
    • 杨奎松 (2)
    • 杨显惠 (2)
    • 杨小凯 (2)
    • 其他 (2)
    • 张彦 (2)
    • 卜伟华 (1)
    • 张戎 (1)
    • 陈斌 (1)
    • 陈诚 (1)
    • 陈峰 (1)

  • 年代:Maoist Era (1949-1978)
  • 档案主题:Famine

46 items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5) 不该遗忘的姓名与数字

安徽省肥东县黄栗人民公社大李大队,有十二个生产队。据不完全统计,灾前180户868人中,381人在饥荒中死去,死亡人口遍及139户,其中22户人口死绝。作者管中村本人当年只有10岁,也在这场饥荒中沦为孤儿。本文记录了381名死难者的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6) 回忆一九五九年粮食关

1959年,河南省光山县十里公社高大店大队吴围子小队,120人中共有72人饿死。作者吴永宽亲眼目睹了父亲和乡亲们的死亡。他的儿子吴晔搜集整理了一份死亡者名册,读者可以看到当时那个小村子里有58%的人被饿死,其中又有63%绝了户。
图书

杨继绳 –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发生在1960年代的中国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饥荒。从1958年至1962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饿死了三千六百万人,因饥饿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数估计为四千万上下,饿死人数加上饥饿而少出生人数共计七千多万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灾荒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巨灾,也是人类当代史中最为惨痛的空前大悲剧。这是一场天灾还是由“人祸”造成的呢?官方对此有意掩盖,竭力淡化,禁止与此有关的公开讨论与表达。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亲身经历了父亲在大饥荒中的死亡,此后呕心沥血,穷数年之功,跑遍了当年灾难最严重的十几个省份,亲自查阅无数公开或秘藏的档案与记录,访问当事人,反覆查证,以史笔之心与新闻记者的良知,数易其稿,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惨绝人寰的人间痛史,并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条分缕析造成这场大饥馑的主因正是极权体制。这是一本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国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之书,是为那三千六百多万受难者所立下的墓碑。 本书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英文版《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1962 》由美国作家Stacy Mosher 翻译。
图书

杏花黄麦苗青:川西大饥荒记事

川西平原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却成为导致1959-1961年大饥荒的经济政策的焦点地区。四川省同样也是大跃进、大饥荒的重灾区,是全国饿死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书名取自毛泽东时代一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1958年3月,中共在成都附近的金牛坝招待所举行中央工作会议(史称成都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曾视察附近郫县的红光社,有两首歌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而写——一首是“红光社开红花”,另一首就是“麦苗青菜花黄”。 本书作者东夫(原名王东渝)出生于川西平原的温江。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共老干部,早先是地下党员,后来负责经济政策。东夫在四川大跃进期间度过青年时期,当过兵,亲眼目睹了大饥荒。文革期间,他参军入伍,在《成都军区战旗报》担任记者。 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部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利用父亲的人脉关系,采访了很多认识他父亲而且信任他的退休官员。许多人后来都去世了,这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得益于他父亲和他本人与该地区的联系,为了写作本书,他还从当地历史档案中收集到大量材料。 本书于 2008 年大饥荒开始 50 周年之际由香港田园书屋出版(有些历史学家将大饥荒的时间定为 1958-1962 年,有些则定为 1959-1961 年)。与杨继绳的《墓碑》或冯客(Frank Dikötter)的《毛泽东的大饥荒》等关于大饥荒的宏观论述不同,东夫的著作不是一部学术性的宏观历史,而是对一个地区的饥荒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来揭示那个时代。通过聚焦成都周边的西部平原,作者证明了毛泽东的政策如何破坏了农业生活——即使这个地区是历史上的富饶之地,在正常时期是中国的粮仓。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写作风格。理论家胡平在 2009 年评论此书时指出(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shuwenpingjian/huping-05062009153055.html),1979 年,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出版,震动了中国的历史写作——这是一部书写生动的1932年至1972年间的美国历史,展示了历史书写可以是迷人的。胡平认为,东夫的作品颇有《光荣与梦想》的风格: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以全景式的、灵巧的笔法讲述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历史。东夫将高层斗争与普通人的观点以及社会和文化历史交织在一起,他从档案中挖掘出一些颇有说服力的细节,如人们向政府提出的申诉、他们为表达痛苦而创作的诙谐顺口溜以及民间习俗。大约同一时期,胡平也在这一地区长大,他写道: “大跃进那几年,我正在成都上小学上初中,读东夫这本书的有关章节,感到异常亲切,许许多多当年的人和事都生动地浮现于眼前。 这种感受是我读其他写大跃进时期的书──不管是理论书、历史书,乃至文学书──都不曾有过的。”
图书

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

本书于2004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邢同义,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酒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夹边沟农场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个农场,距离酒泉市东北约30公里。1957年这里成为一个劳教农场,在1961年10月被取缔之前,这里曾关押三千多名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正值大饥荒时期,大多数在农场劳教的右派知识分子因饥饿以及超强负荷的劳动而死亡。这一事件被称为夹边沟事件。夹边沟也成为关押被迫害知识分子的集中营的象征。 作者邢同义出生于甘肃天水。他自述在年少时目睹一位姓郭的邻居被打成右派,并被送往夹边沟劳教,1961年传来这位邻居在夹边沟饿死的噩耗。他自己在天水市一中上学时,数学老师就是从夹边沟幸存的基督徒李景沆。邢同义后来长期担任甘肃广播电台的记者、副台长,并于1996年到酒泉工作。在那以后,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夹边沟以及周边的一些右派劳改农场,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几十位曾经在夹边沟接受劳动改造的右派,或者是这些右派的子女,花八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反映右派遭遇的书。 与杨显惠用小说的笔法去描述夹边沟不同,邢同义的叙述以当事人访问以及一手历史资料的引用构成。据邢同义讲述,他参考的史料有夹边沟农场的《计划任务书》、《甘肃日报》1957年的反右报道等。除了访问夹边沟幸存者或他们的子女,他还找到了当时被劳教的2000多名右派当中,以抗拒劳教罪被酒泉县检察院起诉的40多名劳教者的资料。书发表之后,还有人陆续给他提供史料,比如死亡通知书、死难者的日记等。 当年夹边沟到底有多少名劳教分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邢同义采访了数十人,查阅了近十份资料,还找到了当年夹边沟劳教农场的生产股长罗增福,当时唯一在世的农场管理干部。根据罗增福提供的资料,邢同义研究得出结论,当年夹边沟农场总共有2800名左右的劳教人员,其中右派分子2500名左右,这一数字被认为是比较准确的。
图书

被眼泪浸湿的土地

该书是海外维吾尔社会最早用维吾尔语出版的回忆录之一。该书详细描述了维吾尔知识分子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悲惨经历,填补了这一领域历史资料的空白。作者苏云古丽·恰尼谢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1957年至1982年间,在新疆的维吾尔青年知识分子的动荡经历和悲剧命运。 1957年9月,年仅17岁的苏云古丽被录取进新疆医学院。此时,毛泽东在全中国范围内发起的“双百”运动(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对党提意见)刚刚结束,整风运动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展“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苏云古丽与其他维吾尔族同学一起被迫参加“鸣放”和整风会议,而他们提出的观点导致他们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1962年,这些学生宿舍秘密集会,成立“东突厥斯坦劳动人民党”,由苏云古丽·恰尼谢夫担任秘书,计划开展秘密政治斗争活动,以摆脱中共统治。仅仅几个月后,由于中共公安机关安插在学生中的密探告密,该组织被揭发。包括苏云古丽在内的数十名维吾尔族学生被逮捕。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苏云古丽经历监狱服刑、在劳改营接受强制劳动,以及在人民公社接受劳动改造,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严重摧残。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开始为大批的“右派”平反,同时中共的民族政策也开始“软化”,但是像苏云古丽这样被贴上政治犯标签的维吾尔族学生,案件始终未得到平反。198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氛围下,苏云古丽也未能获得任何形式的“平反”。她最终带着全家离开故土,移民澳大利亚。 这部回忆录是苏云古丽·恰尼谢夫在流亡期间,根据她的日记、狱中笔记,以及回忆整理记录而成。全书近700页,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简单叙述,更是记录了从195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一代维吾尔族大学生动荡的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尤其是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在中共政权下的悲惨命运。 该书于2006年首次由伊斯坦布尔的塔克拉玛干维吾尔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外维吾尔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畅销书。2015年以更大印数再版。2018年英译缩写本在英国出版。民间档案馆提供该书维语版的PDF,<a href="https://www.foyles.co.uk/book/the-land-drenched-in-tears/s-y-ng-l-chanisheff/9781910886380">英文缩写版《The Land Drenched in Tears》可于此处购买</a>。
显示第 41–46 条结果,总计 46 条
  • «
  • 1
  • 2
  • 3(current)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