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纪念林昭

2025-04-29

在林昭遇害57周年之际,中国民间档案馆向读者推荐本馆收录的一系列关于林昭的作品,以纪念这位自由战士和思想先驱。

 

1968年4月29日,36岁的政治异见者林昭被判死刑,当日于上海提篮桥监狱遭枪决。林昭曾因共产主义理想追随中国共产党,在反右运动中看清当权者在崇高理念包裹下对人权的践踏,“断然不能容许自己堕落到甘为暴政奴才的地步”(《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转而成为当局的坚定批判者。即使身陷囹圄、饱受折磨,她仍坚持写下约五十万字的文章,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以鲜血当笔墨,讨伐专制统治,阐述对民主自由、政治抗争的思考。

林昭因此成为毛时代最重要的抗争者之一。面对极权,她毫不妥协,她对当权者的尖锐批判,到如今仍在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57年过去,林昭的档案从短暂公开到再度封存,从允许纪念到近十年来的墓地维稳,如今的中国容不下一场低调的悼念、一尊安静的雕像、一段偏离官方叙述的文字。中国民间档案馆希望这一线上空间能为保存与传播这段历史尽一份力量。

位于苏州的林昭之墓。(图片来源:奇摩新闻)

 

档案馆目前有十余个关于林昭的内容条目(请在档案馆“全部馆藏”页面的搜索栏中搜索“林昭”或“Lin Zhao”),包括林昭本人的文字、关于林昭的介绍书籍和纪录片,以及他人对林昭的纪念文章等。这其中有林昭最著名的狱中文字《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又称“十四万言书”),以及由林昭生前好友编辑整理的《林昭文集》,其中收录了近百篇林昭中学时期以来写作的散文、诗歌、评论、新闻报导,及其部分狱中文稿和书信。通过这些非官方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恐惧压过一切的疯狂年代里,林昭如何坚守底线和常识,用生命为历史作证。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书写,我们也才能透过抽象的高大反抗者形象,看到林昭作为一个女性抗争者虽粗粝但真实的个体经验。

阅读林昭会让今天的我们产生强烈的连接感:同样处在一个集体噤声的时代,“把自由释成空气和食粮”(《海鸥》)的人们被划为政治上的“异民”(《父亲的血》)而受尽迫害。关于抗争目标,她主张反抗暴政的结果不应是建立新的奴役,并且“只要生活中还有人被奴役着,则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地不得自由!”(《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关于抗争策略,她指出,组织不过是形式,核心在于人,就像串珠子,有了珠子,“什么线都能串”(《个人思想历程的回顾与检查》)。这种政治智慧和视野对今天的社会运动也仍有重要意义。

1980年林昭获平反后,其亲友在北京为她办了一场追悼会,会上有一副挽联,上联是:“?”,下联是:“!”。相隔40多年,这幅无字挽联似乎与2022年年末以来街头和校园里的那一张张白纸遥相呼应。这种历史的接续性力量恰恰是官方不遗余力垄断历史的原因。胡杰在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最后问道:“历史会进入我们的记忆吗?历史将如何进入我们的记忆?”林昭的答案是:“火本来只应该属于人类,怎能够把它永藏在天庭? 哪怕是没有我偷下火种,人们自己也找得到光明。”(《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本期档案推荐:

《林昭文集》

林昭:十四万言书——《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

《寻找林昭的灵魂》

《林昭,不再被遗忘》

《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

《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

《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林昭罹难40年纪念文集》

《记忆林昭》——独立导演老虎庙追寻林昭

《北大魂——从林昭到八九民运》

《星火》(胡杰导演的纪录片)

《星火》(大饥荒时期出版的地下刊物)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